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 公共基础课部
公共基础课部
首页 > 主页 > 系部动态 >

公共基础课部2022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01-12 来源:未知

Ø  手工技艺培训总结大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非遗,进一步做好教师艺术普及培训工作,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特此在2022年1月10日-1月11日针对公共课部和思政课部全体教师开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此次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一共有“楚绣”“葫芦烙画”“淡水贝雕”三个项目,每个项目限定10位老师,共计30名老师踊跃报名。历时两天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但大家受益匪浅,接收到了许多新知识。现将两天来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定文化自信,阔步迈进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和一个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干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

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当今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虽然日益减少,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传承不息,在各位非遗大师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精”,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的作品。而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怎么传承这种工匠精神?首先应该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要尊敬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岗位,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将工作的每一步做到整齐有序,有条不紊,精益求精。其次,要有创新的能力,教师既是科学研究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蒙者,也是自身创新力的实践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观摩与借鉴优秀教师经验。最后,在社会多元发展,富于变化的黄金时代,“工匠精神”应当成为当代青年教师的气质,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榜样,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对工作做到专注,对事严谨认真,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Ø  楚绣项目

2022年1月10日,10名教师来到了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老校区的非遗传承院正式开始楚绣的学习,楚绣大师李友珍老师首先耐心的给大家讲解了楚绣的起源发展,以及楚绣的特点,教师们听得津津有味。刺绣室到处都是李友珍老师创作完成的作品,一个个装裱好的镜框,里面镶着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楚绣作品,赢得教师们的纷纷称赞。欣赏完李友珍老师的作品后,教师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楚绣的特点,图案以龙凤和变形龙风为主,辅以动物纹,草叶纹,花尊纹,几何纹等,针法为针法为环针法(锁绣—链子扣),线的用色格调高古、素雅朴拙,媚而不俗,自然率直,个性鲜明。

接着,李友珍老师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根银针和一根彩线,两人一组一个绣架开始楚绣了,李友珍老师技法娴熟的穿针、打结,各位老师也开始专心致志地把彩线穿进银针上的小孔,穿针打结完毕后,就要在布上绣图案了,楚绣的针法是链子扣,只见李友珍老师翻飞自如,针由A点抽出,B点插入,C点压彩线抽出抽针,拉紧彩线。针由链孔内的点插入,压着彩线抽出。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很难把握,各位教师跃跃欲试,却很难控制好每个链子扣的间距,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李友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叮嘱:刺绣的过程中切忌喧哗,一定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不然就很容易出错。”教师们将李友珍老师的话铭记于心,一丝不苟的绣着,熟能生巧,绣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比以前更顺心应手了。

通过本次楚绣培训,了解了楚绣的起源,楚绣的发展以及绣在史上地位,了解楚绣的基本针法,但学习了这些针法并不等于就学会了楚绣。楚绣作为楚文化的载体,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勤学肯钻,钻研才能精进。


1.jpg

2.jpg


Ø  葫芦烙画项目

 

2022年1月10日,10名教师来到了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老校区的非遗传承院正式开始葫芦烙画的培训,由张远龙老师开展培训指导。在张远龙老师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大的如气球,小的如鸡蛋,而每个葫芦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烙画作品,有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与葫芦本身天然的质地结合后,真是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让各位教师惊叹不已。

首先由张远龙老师为各位老师详细讲解了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葫芦烙画技艺是我国最早的传统葫芦器制作工艺之一,现存于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州葫芦烙画制作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典籍《尧典》中的“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匏”,即指葫芦器。商承祚《楚匏》一则记载:“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截用葫芦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匏质……”湖北江陵凤凰山高台28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葫芦瓢型彩绘“尹氏”漆勺,现依然文饰斑斓,色彩绚丽。明清时期,荆州葫芦器制作繁盛一时,出现了镂、烙、镶、勒扎等系列工艺,闻名遐迩。

接着是讲解操作过程,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要经过复杂且严格的工序。第一步是要挑选葫芦,然后要用刀子去掉葫芦表面的粘脂层,通过浸泡后再拿到太阳下晒。等到葫芦干透,才能开始按照大小和形状进行分类,看什么样的葫芦适合画什么样的画。在张远龙老师看来,葫芦烙画创作首当其冲的就是选葫芦,选材十分重要。烙画的过程中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烙下的每一笔,轻了不行,重了更不行,轻重自在心中。如果没有基础功夫,创作葫芦画就难上加难了。各位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张远龙老师所学的话,在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的葫芦上烙画,与在纸张木板上烙画不同,手腕的力度和烙铁的温度都得恰到好处,稍不注意手就烫个泡。张老师在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的纠正,反复讲解,反复演练。各位教师学得一丝不苟,课堂里的学习气氛时刻都是激情澎湃、跃跃欲试的。

只有在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他才能被称为匠人。一个有匠人精神的木匠会专注于把手工活做得尽善尽美,即使这么做会影响到他的产量和收入。张远龙老师何尝不是这样,他一辈子就专注于做好葫芦烙画这一件事情,这种匠人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3.jpg4.jpg


Ø  淡水贝雕项目

2022年1月10日,10名教师来到了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老校区的非遗传承院正式开始淡水贝雕的培训,由简昌木老师开展培训指导。

简昌木老师首先给各位教师介绍了贝雕的历史以及意义,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自古而来记载着人与海的故事,传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向往和期待。

接着介绍了淡水贝雕的制作流程。

一、选料。根据设计图样选取不同颜色或不同大小的贝壳,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二、切割。按分解好的小样,将选好的贝壳进行初步分割。

三、打磨。按样图要求将贝雕部件进行局部打磨。

四、将已完成的贝雕部件进行精雕细琢。

五、将打磨雕刻好的部件进行粘和,尽量利用贝壳的天然颜色,根据设计图样需要,适当染上透明色。

六、将制作好的内框、外框扣合在一起,使用螺钉固定,装好挂钩便于悬挂。

简昌木老师将制作流程讲解完毕后,让大家开始贝雕操作,看似容易,实际制作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各位教师首先在白纸上画上图样,然后选好切割好的贝壳进行粘合,简昌木老师一边指导,一边对各位教师进行纠错,在反复的练习中,教师们的技法逐渐娴熟,一幅幅精彩精彩绝伦的作品出炉。

在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安静下来,持之以恒般做一件小事。但不论是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还是宏大的社会政事变化,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万千改变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灼灼的光芒,就如我们头顶的苍穹一般,日升日落,亘古如斯,那便是工匠精神的产物。

或许现在的我们青年教师如少年般浮躁豪言“差不多”,但成熟后,反观自己的不足,由虚而实剥落浮华,将自己从一弯急流瀑布点化为静水深流时,我们才会发觉工匠精神如此重要。所谓工匠,亦是认真细致。

5.jpg6.jpg


本次培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各位教师的态度认真,甚至从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楚绣作品中的一针一线,葫芦烙画中的每一笔,淡水贝雕的一笔一划。此次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完满结束。

以下是部分作品展示:


7.jpg

8.jpg

9.jpg